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5:58 点击次数:99
△ 查看更多内容
成语典故——河东三箧
赵 波 何敬民
出 处
《汉书·张安世传》:“上行幸河东,尝亡书三箧,诏问莫能知,唯安世识之,具作其事。后购求得书,以相校无所遗失。”
释 义
箧(qiè):书箧,放置图书典籍的小箱子,这里应该是书函。安世:指西汉大臣张安世。后以此典形容人读书广博,记忆力超强。
故 事
张安世(?—前62),字子孺,杜陵(今陕西西安)人,是御史大夫张汤之子。武帝时,任光禄大夫;昭帝时任右将军,封富平侯;宣帝时为大司马。
据《汉书》卷59《张汤传附张安世传》记载:张安世出生于官宦之家,其父张汤在汉武帝时任御史大夫。张安世年纪很轻时,就因父亲的缘故荫补为官,任尚书郎,因擅书法,具体负责文书之事。他做事聚精会神,甚至放假公休都不外出。一次,汉武帝外出巡视河东(今运城)时,途中丢了三部书,武帝询问群臣,这三箱图书的具体书名,其他人都是大眼瞪小眼,只有张安世不仅记住所有书名,还对书籍的内容倒背如流,并撰写出来交给汉武帝。后来朝廷在市面上又找到了那些书籍,汉武帝把两个版本的书籍一对比,几乎只字不差。这就让汉武帝感觉相当惊讶和开心了,也很赏识张安世的才干,于是破格提拔他做了尚书令,后又调任为光禄大夫。
展开剩余68%后元二年(前87),汉昭帝即位,大将军霍光执政,由于张安世忠厚,霍光十分器重他。正值左将军上官桀父子及御史大夫桑弘羊与燕王谋反被杀,霍光由于朝中无旧臣,奏请任命张安世为右将军、光禄勋,辅助自己。张安世在任13年间,任用贤士,国家平安无事,以辅佐有功被封为富平侯。
汉昭帝驾崩后,其侄子昌邑王刘贺被大司马霍光拥立为帝,即位的21天做荒唐事无数,于是张安世与霍光商议又废昌邑王,迎立汉宣帝。因在化解皇位继承危机过程中立有特殊功勋,汉宣帝褒奖大臣,加封张安世食邑一万零六百户,他的三个儿子张千秋、张延寿、张彭祖,都做了中郎将、侍中。霍光去世后,御史大夫魏相密奏,推举张安世出任大将军一职,其子张延寿稳重厚道,出任光禄勋,兼领宿卫职务。其后任大司马、车骑将军、领尚书事,又任卫将军,统领两宫卫尉、城门、北军兵营。
当时霍光之子霍禹为右将军,皇上改任霍禹为大司马,实际上是剥夺了霍禹的兵权。一年多后,霍禹谋反祸及宗族。张安世一向小心谨慎,看到自己父子尊贵显耀,心怀不安,替子张延寿请求外出补官,皇上任为北地太守。一年多后,皇上可怜安世年老,又召张延寿为左曹太仆。
元康四年(前62)春,张安世有病,上疏归还侯爵,乞求骸骨归故里。汉宣帝希望张安世能好好养病,多辅佐自己几年。于是张安世又强起办事,到秋季去世。天子赠印绶,谥号敬侯。赐冢地杜县,起冢建祠。子延寿嗣爵位。
链 接
张安世是西汉重臣张汤之子,他性格谨慎,以父荫得到任用。其父张汤却是西汉著名的酷吏,性格阴冷、手段狠辣。但他的儿子张安世却得到了史学家班固“满而不溢”的高度评价。明朝王世贞则是更为直接地比较这对父子说:张汤之于安世,父子也。其才智强记同,然而汤刻而憸,安世慎而恭,汤胆大安世小。
作为被公认为酷吏的儿子,张安世很聪明,他明白父债子偿的道理,既然继承了父亲留给他的恩泽,也必须要承受父亲遗留的怨怼。他选择了用温和的为人处事去淡化别人对他们家的那种排斥情绪。所以,他选择另外一种活法。首先,在工作上尽量做到勤勉和清廉,打造好自己的官声和名声;其次,不瞎掺和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,洁身自好,没什么不好的名声;三是他广结善缘,能帮人就尽量帮人,并不求回报。他宽厚为本,与父亲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反差。
张安世还是个为官廉洁、乐于助人之人。他曾举荐一人为官,后来该人来向其道谢,张安世却说自己是举贤达能,乃是公事,岂能私谢,于是与之绝交。另有一位郎官功劳很大,却没有得到升迁,去求张安世为他说话。张安世对他说:“你的功劳很大,皇上是知道的,作人臣子的,怎么能自说长短处!”虽当时坚决不答应他,但不久这位郎官还是得以调升。
张安世谨慎周密,每次与皇帝商议大事,决定后,他总是称病退出。等听到皇帝颁布诏令后,再假装大吃一惊,派人到丞相府去询问。所以即使是朝廷大臣,无人知道他曾参与此事的决策;他任光禄勋时,有郎官醉酒小便于殿上,主事报告按法处理,安世却说:“你怎么知道不是反水浆造成的?怎么能拿小过来治人罪呢!”
张汤、张安世这对性格迥异、反差明显的父子,各自的人生结局自然也不一样,酷吏张汤最后被政敌构陷,自杀身亡。而张安世扶摇直上,最后官至大司马、卫将军、录尚书事,集军政大权于一身,跻身“麒麟阁十一功臣”之列。
发布于:山西省Powered by 168极速赛车正规官方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